金池的历史

打跑铁的血泪史

 过去,有首民谣是这样描述铁匠干活的:“早打锄板午打镢,汗洗衣衫溻半截;夏打镰刀秋打筢,累得腰酸脊背驼;后晌开工不掌灯,省下油钱买窝窝……”铁匠一生干的净是重活计,所以手艺粗拉,欠缺精细。但也有少数师傅技艺精湛,在铁匠行业中称魁夺冠、独树一帜。如李明贞制作的“徘徊月牙镰”有“连割百亩谷子不卷刃”之美誉;砚池村吴运茂出产的轻便耐用炒勺,有“锻打三万六千捶,勺底铮明颜色白”之美言;埠村“双葫芦”菜刀名传泉城,需要“见面先交钱,五天把货还”,产品成为畅销货。师傅也由此名扬遐迩。他们大都有定点、命名的铁匠铺。


 另有一种便是四处云游、“八方盲流”的“打跑铁”的帮伙。


“二把车子三张嘴,一箱、一钳、一手锤。早行鲁中胡山下,晚宿蒙岭料石堆……”这就是当时打跑铁汉子生活真实的写照。他们大多数奔胶东、上河北,下鲁西、闯关东,约占铁匠人数的五分之三。在东北海伦县、绥化、青刚、阳泉等各县境内,均有红炉250多盘。有民谣唱曰:“关东红炉多如林,一听口音章丘人;问声老乡饥和寒,满面阴云泪纷纷……”电视连续剧《闯关东》的画外音曾提及:解放前,冀鲁豫为讨食求生的将近3000万人,由此粗略估算,章丘打跑铁的人数可达60万人之多,他们终年在死亡边缘上奔波、奋争……

助农援军创伟业

1938年以后,章丘铁匠大部搭伙为伍,投入军工生产,为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生产兵器。当时有歌谣记之:“章丘铁匠改了行,深山密林建厂房;不打锨镢造刀枪,专杀鬼子蒋匪帮。”如桑园刘家章师傅手艺绝妙、威望高,他组织起30多盘红炉,为章丘武工队制造“五七”快枪、掷弹筒,仅一个月的工夫便生产出160支“捷克式”快枪,45支“马步枪”等;袁庄师傅袁绍德资历老,人缘好,他一人便征集了160余名铁匠师傅,利用土方妙法,凭借手工人力,生产出“挂牌撸子”(短枪)、转盘机枪;东沟头村的解统斌师傅秘密建立了地下造枪厂,在一无图纸参照,二缺机械设备的简陋车间里,神奇地诞生了小型迫击炮、三八式大盖枪……像这样隐藏身份的军工铁匠,当时章丘有中、小型团伙57帮,为抗日、抗战胜利提供了及时的援助和坚定的保障。  1947年底,章丘已是解放区。有一首歌谣表现出铁匠翻身当家作主的欢悦景象:“土改喜煞铁匠帮,分了良田又领房;铁匠铺子有了家,打跑铁的回故乡……”所以,1953年政府提出农业要走合作化道路,文祖镇的洪沟村立马成立了“铁木业合作社”,共有6盘红炉;三德范村以王延君为首组织了义兴铁业社,计有70多名铁匠;李家埠由李兆钧挑头组成了“铁业加工社”;侯庄以张敬江为首领导的铁业。


社共有80盘红炉,一时队伍壮大,实力雄厚,被誉为全县的先进典型……当时以村为单位组织的铁业合作社在全县有780余支,成为恢复和壮大农业生产强有力的“后勤部”。有歌谣赞曰:“炉火照得东方亮,锤声如鼓震天响;造出农具一排排,就像队伍排成行。”

铁匠功业传千秋

20世纪60年代中期,伴随着社会前进的步履,章丘铁匠大军也发生了历史性变迁。组织体制由“社”变“厂”,产品类型由内销型变成“外加工”。生产方式由笨体力实现了机械加工,分配办法由工分制改为工分加补贴,铁匠师傅的称谓也由“打铁匠”改为“亦工亦农”职工。
查旧庄高丕约率先成立了拖拉机配件厂;北套村孟传祥组建起化工机械配件厂;焦家庄高洪盛建立了农业机械配件加工厂;贺套村组成了劈铁拆钢加工队;袁庄诞生了拖拉机配件锻造厂……像如此规模的企业一如雨后春笋,章丘县境内大约有570家左右。不仅壮大了公社集体经济实力,也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进程。社员们手头也富了,贺套村便出现了“万元胡同过亿街”。那时有歌谣赞曰:“骑着铁牛去耕地,牵出钢马跑运输;灌田不请龙王爷,水泵方便又省力。”


20世纪80年代,章丘铁匠大军在改革中振兴,章丘农具一厂改建为章丘电机厂,章丘农具二厂扩建为章丘鼓风机厂,农具三厂组建成章丘皮革生产加工厂,农具四厂扩建为重型汽车配件厂,县级企业计有60余家。由于实行厂长负责制,“包”字进厂到车间主权行事,极大增强了以铁匠出身、铁匠后辈为主的工人队伍的亲和力和战斗力,同时,惠民良策在东风化雨的滋润下开花结果。几年前,章丘经济便亮翼腾飞,跃居全国经济百强县行列之中。有歌谣赞之:铁匠晚辈技艺棒,改革时代当厂长。先进设备显神通,机器飞转财源旺。凝心聚力创奇迹,社会提前进小康,万紫千红逢阳春,铁匠就是“牡丹王”;青史永记“老功臣”,手锤、虎钳、旧风箱。

版权所有©山东金池重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